Astungkara Way Phase 2 Project Final Update

作為峇里島農業的主導作物及全球主食,稻米無疑是推動再生農業的理想作物。自2023年起,零碳足食(亞洲) 開始支持 Astungkara Way 組織,旨在透過實施再生稻米種植模式,應對糧食不安全和氣候變遷的雙重挑戰。2025 年對 Astungkara Way亦是重要的一年,他們入圍了Food Planet Prize)的決賽,這項殊榮向世界明確傳達:我們種植糧食的方式已到了需要集體變革的時刻。  



項目發展

在項目的第一階段,農學家與reNature團隊為Astungkara Way的農民和社區成員提供技術支持,協助他們採納複合稻米系統 (Complex Rice Systems, CRS)。 進入第二階段後,Astungkara Way 團隊主導項目,擴大其影響範圍,吸引更多稻農轉向以自然為本的農法。 此階段的目標有二:


  1. 提升農場整體生產力:透過生態系統的協同作用,在以生態永續的方式種植稻米的同時,生產可供銷售的經濟作物和供農家自給自足的作物。 

  2. 提高並穩定稻米產量:更重要的是,在面對氣候變遷時,確保產量的穩定性。 


第二階段的擴展計畫還包括鼓勵更多年輕人參與,並收集關於產量、經濟影響、土壤健康和生物多樣性等數據。令人欣喜的是,Astungkara Way 在兩年內取得了顯著進展,項目範圍已擴展至 16 公頃的土地,涵蓋 8 個 Subak (合作灌溉系統的水田) 和 16 個 Munduk (高海拔/山坡地),共有 133 位農民積極採用複合稻米系統模式種植稻米。 

 

实施 CRS

Astungkara Way 為參與再生農業旅程的農民提供了一個包含 16 個模組的結構化能力建設計畫,內容涵蓋種植技術、天然農藥與肥料的製作、農業生態系統管理、病蟲害與雜草控制以及收穫方法等。複合稻米系統的核心實踐包括整合豆科邊界作物:在田埂種植如太陽麻 (Crotalaria juncea) 和豇豆 (Vigna unguiculata L.) 等豆科植物,以增加土壤中的氮含量。利用固氮作物與生物防治:引入滿江紅 (Azolla) 作為天然固氮肥料,並利用鴨子進行病蟲害和養分管理。鴨子不僅能吃掉雜草和害蟲,其排泄物也能為土壤施肥。土壤改良:使用堆肥和生物炭來改善土壤健康。優化種植模式:採用「Jarwo」(Jajar Legowo) 種植法搭配「Sertani」稻米品種,以獲得最佳的植株間距、日照穿透率和產量。數據顯示,Jarwo-Sertani 的組合在不同種植模式和稻米品種的比較中表現 最為出色。 

 

經濟上的成功

自從採用複合稻米系統並摒棄化學投入後,農民在產量、淨利潤和成本降低方面都見證了驚人的正面改變。

  • 產量提升 — 從傳統農法過渡到再生實踐的初期,產量下降是預料之中的。然而,經過幾個耕作週期後,採用複合稻米系統的農民不僅產量能回升至過渡前的水平,甚至變得更加穩定 (見圖 1)。

  • 成本降低 — 由於不再使用合成化學品,並多了「嘎嘎叫的小幫手」(鴨子) 的協助,複合稻米系統農民的投入成本成功降低了 39%,平均生產成本從每公畝 2.18 美元 (傳統農法) 降至 1.33 美元 (CRS)。此外,人工監測病蟲害、使用塑膠覆蓋物和控制水田所需的人力也隨之減少,使勞動成本每個週期每公畝降低了約 12%,從 3.63 美元 (傳統農法) 降至 3.19 美元 (CRS)。

  • 淨利潤增加 — 與傳統方法相比,複合稻米系統農民的淨利潤增加了 31%。這歸功於銷售優質稻米、販售次級經濟作物和鴨子所帶來的額外收入。更重要的是,這種增長趨勢在不同的種植週期中持續穩定地出現,證明這是一種極具潛力的生產方式。

圖 1:稻米產量從第一週期到第四週期的演變,顯示平均產量逐步提升,達到約每公畝 53 公斤,此數字已與傳統耕作方式的典型產量(每公畝 54 公斤)相當。

 

生態上的成功

隨著部分農民採用再生農法已超過四個耕作週期,其對環境帶來的改變也日益顯著。這些重大變化正在恢復土壤上下生態系統的生命力,有助於建立一個更具韌性的生態系統和更強大的自然碳匯。 

  • 土壤健康改善 — 與土壤有機碳含量僅為 2.05% 的傳統田地相比,採用複合稻米系統的田地在四個週期後,其土壤有機碳含量達到了 2.58%。 如前所述,由於生物質的自然損失和分解,僅僅維持土壤有機碳的水平就已是一項挑戰,因此任何增加都是一項重大成就。工業化種植園的土壤有機碳含量通常低於 2%,這更凸顯了此成果的非凡之處。這超過 0.5% 的差異背後,是整個社區共同努力的成果。

  • 水質淨化 — 雖然再生實踐不能完全保證去除重金屬,但 研究發現,生物修復(bioremediation) 技術,例如使用生物炭,具有去除污染和改良土壤的潛力。圖 2 顯示了傳統與複合稻米系統稻田中重金屬含量(銅、鉛、鎘和鐵)的差異,其中 複合稻米系統田地所生產的稻米明顯更安全、更潔淨。

  • 生物多樣性提升 — 為了評估地表的生物多樣性水平,Astungkara Way 團隊使用Shannon-Wiener 指數並在田間進行調查以收集數據。Shannon-Wiener 指數用於衡量物種(特別是昆蟲)的豐富度和均勻度。結果顯示,複合稻米系統田地的指數為 1.45,而傳統田地僅為 1.03。儘管 1.5 才被認為是理想的基準(Larekeng et al., 2022),但我們相信,隨著再生實踐的持續推行,複合稻米系統田地很快就能達到這一門檻。 

這些生態上的改善不僅讓土地重現生機,更帶來了廣泛的正面效益,包括美化當地景觀,並為農民、鴨子、消費者及其他生物,打造一個更健康的環境。

 

社會與文化上的成功

在項目第一階段,參與的農民在知識獲取、收入增加、宗教、休閒和旅遊活動的附加價值,以及飲食改善等方面,都給予了正面的回饋。第二階段更進一步擴展了這些社會和文化效益。Astungkara Way 的核心團隊已成長至八名全職成員,他們不間斷地致力於在峇里島推廣複合稻米系統,而他們與當地一所大學的合作也創造了就業機會,並提高了青年在農業領域的參與度。

此外,團隊發現,這次的轉變對許多參與的農民來說意義深遠,因為他們曾親眼目睹因大量使用化學投入而導致的肥沃、生物多樣性土地的流失。這個項目讓他們得以重溫並活化他們童年時期對繁榮農田的記憶。歡迎觀看 Astungkara Way 的影片,了解他們的故事與見證!

 

項目結束及後續

該項目並非沒有挑戰,例如農夫退出和推廣上遇到的困難。然而,鑑於大多數農夫仍然致力於這項事業,且數據收集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果,Astungkara Way 團隊對他們的工作充滿信心,並將持續探索在巴厘島推廣複合稻米系統的新方法。

零碳足食(亞洲)與 Astungkara Way 的合作現已結束。我們衷心感謝他們的奉獻,並為他們在過去兩年中取得的進展和影響所鼓舞。最重要的是,我們衷心感謝我們的餐廳合作夥伴及其食客,他們的持續支持對於推動該地區數千名農民的再生轉型至關重要。

參考資料:

  • Gomez, F., Carcedo, A., Mean, C.M. et al. A dataset for soil organic carbon in agricultural systems for the Southeast Asia region. Sci Data 11, 374 (2024). https://doi.org/10.1038/s41597-024-03213-3

  • Awasthi, G., Nagar, V., Mandzhieva, S., Minkina, T., Sankhla, M. S., Pandit, P. P., Aseri, V., Awasthi, K. K., Rajput, V. D., Bauer, T., & Srivastava, S. (2022). Sustainable Amelioration of Heavy Metals in Soil Ecosystem: Existing Developments to Emerging Trends. Minerals, 12(1), 85. https://doi.org/10.3390/min12010085

  • Larekeng, S. H., Nursaputra, M., Nasri, N., Hamzah, A. S., Mustari, A. S., Arif, A. R., Ambodo, A. P., Lawang, Y., & Ardiansyah, A. (2022). A Diversity Index Model based on Spatial Analysis to Estimate High Conservation Value in a Mining Area. Forest and Society, 6(1), 142–156. https://doi.org/10.24259/fs.v6i1.12919

上一頁
上一頁

Dishing the dirt Ep. 4 with Tanguy Yu

下一頁
下一頁

A Grand Design: Food Forest Future